当下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是世界教育共同的走向,这是时代的需求。2014.3月,“核心素养”首次提出,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作为一线老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力军,必须理解“核心素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的教学观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应该如何调整重建,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落实,它导向的基本教学策略是什么。带着这3个问题,本学期3-6年级数学组老师共读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每周在集体教研时由一位老师分享一个章节。
素养让人活得有尊严、有意义、有价值、有境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说: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凝练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养。
第一章内容“素养与核心素养”。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素质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素养(教养、修养、涵养)是后天习得,是经过教育之后形成的(修养、涵养特别强调的是自我教育而形成的素养)。
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一个人的素养从他的学识、智慧、道德、态度、品格、思想、精神等方面体现);素养是一个人的“人格”(人格包括性格和气质,“核心素养”就是指那些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伴随一生);素养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叶圣陶“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素养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多角度思考、批判性思维;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提升到奠基学生能力、关乎人生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当下要从以下三点着力,注重学科精神和客观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批判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注重把单向思维的培养改为双向思维的培养)。
核心素养,“核心”的意蕴在于它的基础性、生长性、共同性和关键性。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一个真正的人必须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字一撇捺,一撇代表品格,一捺代表能力,两者相互扶持,相互支撑,彼此和谐统一,才能形成完美的人。从教育的角度讲,通过学习剩下来的东西、带得走的东西和可再生的东西称之为能力。五项基本技能,阅读、书写、观察、思考和表达。何为一个人的关键能力,阅读、思考和表达。结合教学,我们可以如何做?举例,重视“说数学”,数学表达即在训练思维。从教育的角度讲,必备品格就是具有基础性、生长性、公共性和关键性特征的品格。品格处理的是人的关系,它包括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事情(工作、学习)的关系,与此相对应的人的必备品格就表现在自律(自制)、尊重(公德)和认真(责任)三方面。能力和品格是人的两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数学核心素养,史宁中教授概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的眼光就是抽象,数学的思维就是推理,数学的语言就是模型。抽象、推理、模型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指向数学学科的关键能力;数学学科的简洁、严谨则是指向人的必备品质,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具体而言,第一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发展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素养;第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发展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素养;第三,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发展数据建模、数学分析素养。数学核心素养划分为三个方面,六个关键词,使实则是一个整体。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即从外界输入信息;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即人自身处理信息;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即人向外界苏出信息。
核心素养来自三维目标,有高于三维目标,三维目标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要素和路径。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能力和品格。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人的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人的素养的提升,也即,教学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升人的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当下有知识、没能力、缺素养,成为我们教学中最突出,最致命的问题。
学科知识只是形成学科素养的载体,是不能直接转化为素养的,学科活动,才是形成学科素养的渠道,学科活动意味着对学科知识进行加工、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化、转化、升华。数学教学就是要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学会思维、理性思维、深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