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数学老师,我顶顶关注的是一个孩子是否喜欢数学课。不得不承认数学课不同于语文的生动形象,声情并茂,更不同于英语课堂的互动丰富,欢声笑语,也比不上其他音体美充满趣味性和活动性,数学课有它独特的深沉的个性和品质。上不好的数学课学生比其他课程都敏感,很容易感到枯燥无趣,但如果用心上好一节数学课,也会让学生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成就感。因而数学学习的态度常常两极分化,要不极喜欢数学,要不极厌恶,而这巨大的态度两极摆动就把握在数学教师的方寸间。考验着一个教师是否能上好数学课,上出让孩子喜欢数学、最起码不讨厌的数学课。
我常想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首先教师务必对自己所教学科感兴趣并抱有热情,自然就带动了学生上数学课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作一名用心的教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细节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数学课本中的“你知道吗”,从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题,如怎么用天平比轻重,多出的半块草皮怎么数等等,让孩子去感觉数学的趣味性。平时也可以补充一些数学趣题,带着孩子一起做脑筋急转弯一样玩数学;又比如看到数阵,除了教学数学规律,在课堂上也要有意识去渗透这样的数学美,一种简洁但奥妙无穷的美感,逐渐让教师自身对数学的热爱和欣赏慢慢感染孩子。
数学有一定的抽象性,但是数学源于生活,只有从实际出发,孩子才能便于操作,容易理解。不要就数学讲数学,只谈论数字、运算、公式、图形等等,这样会拉开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孩子无法亲近数学也就无法喜欢数学。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让数学有血有肉有生活味。比如在认识数字时,要让孩子充分联系自己生活中的数字,去用数字说一说自己的生活,然后再逐步抽象到数学符号;再比如做数学练习题,不能仅仅一道题一道题做完就好了,这样对孩子来说没有必要性和趣味性。可以把练习题转换成生活中种种情境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瓷砖应该怎么贴,今天有人到家里做客筷子够不够等,这样的数学题就活起来,不是空对空的符号公式。
课堂上,教师总是对孩子不放心,不信任,尤其低年级,这是确实存在的一种心态。但孩子真的是很了不起的,课堂上当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时,孩子会展现出非常惊人的能力和才智,经常能出乎教师的想象。比如怎么数数时,我预设了有序、点着数、做记号的方法,但孩子有各种数法,比如用颜色分类数,用加法去数,有两排一样多去数等等。所谓教学相长并不是空话,而是切实对教师和孩子有帮助的。所以作为老师,要学会相信孩子,放手给孩子空间和舞台,让孩子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能做的必须让学生做,学生能说的必须让学生说。这样,才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而不是全部知识的“司令,全部知识都要由教师一个人来和盘托出,学生只能被动理解。这样的教学学生自然不会产生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创新,探究了。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给学生带给能引起观察、研究的环境,善于提出一些学生既熟悉而又不能立刻解决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寻找问题的答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研究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验、收获的快乐。
当然要让孩子去喜欢数学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持久战,但数学作为孩子必须学习的一门主要学科,学习的内在动力更不容轻忽。如何真的让数学和孩子一起成长,让数学带来孩子的欢乐积极的心态,让孩子的生命因为数学而多姿多彩这将是我教师生涯长久的课题吧。